成为全球最受信赖的
创新生物医药公司
精准有道 共赋希望 | CSCO消化道肿瘤免疫高峰论坛圆满举行

2023-07-10

      7月6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CSCO) 主办,复宏汉霖支持的 “CSCO消化道肿瘤免疫高峰论坛” 在哈尔滨圆满举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瑞华教授、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秦叔逵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黄镜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李宝生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曹国春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傅小龙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艳桥教授、四川省肿瘤医院韩泳涛教授及复宏汉霖董事长、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张文杰先生等全国消化道肿瘤领域专家、学者和业内伙伴出席了此次大会,共同探讨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现状和趋势、解析H药 汉斯状®在该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助力消化道肿瘤诊疗水平再上新台阶。


2024澳门原料网站


      会议伊始大会主席团对各位嘉宾的出席表示欢迎并致辞,徐瑞华教授表示:“很荣幸与各位专家同道相聚哈尔滨,分享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创新成果、探讨未来发展方向,期待大会中的思维碰撞能为我国消化道肿瘤诊疗的提升带来启迪。”秦叔逵教授表示:“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发展推动着消化道肿瘤治疗不断向前,在此向复宏汉霖等为抗击肿瘤做出贡献的企业和其他各方表达感谢,未来将继续与大家携手,推动消化道肿瘤诊疗迈向更高层次发展。”沈琳教授说道,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研究对于该领域整体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能与更多像复宏汉霖这样坚守研究品质的企业加强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合作,以更多更好的产品助力肿瘤防治事业迈向新台阶。黄镜教授说:“作为斯鲁利单抗ASTRUM-007研究的设计者、参与者,为该款产品在临床研究阶段取得优异成果感到欣慰。感谢复宏汉霖和全国研究者对于食管癌治疗的支持,期待中国民族药企研制出更多适合中国患者的抗肿瘤药物,用心用情用力造福人民群众。”


      张文杰先生在致辞中表示:“感谢各位专家、合作伙伴莅临本次论坛,更感谢大家对于复宏汉霖一如既往的支持和鼓励。同时,我还想感谢参与临床研究的患者,正是因为他们的奉献推动了公司的研发创新,诞生了H药 汉斯状®等高品质的药物,也让更多患者获益。作为公司首款创新产品,H药上市一年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该产品对标国际一流抗肿瘤免疫药物,在消化道肿瘤、肺癌等多个领域的临床研究中即取得优异成果,并在临床实践中再次证实了其优质的疗效并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期待这款‘中国研制’的高品质创新抗癌药能够继续发挥优势和潜力,为更多肿瘤患者提供可负担、疗效更好的治疗方案。”


2024澳门原料网站


      本次大会设立了 “致敬盖世英雄”环节,向在攻克癌症一线奋斗的临床研究者、患者和家属以及推动肿瘤治疗进步和发展的各方表达敬意。秦叔逵教授、徐瑞华教授、沈琳教授、黄镜教授、张文杰先生击鼓三响,感谢抗击肿瘤“盖世英雄们”的付出和贡献,也希冀中国肿瘤诊疗实现更多突破,创造更多希望,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2024澳门原料网站


第一篇章 H空出世 鉴往知来


      本次论坛“H空出世 鉴往知来”章节由傅小龙教授韩泳涛教授主持,回顾肿瘤免疫治疗百年发展史,聚焦中国免疫治疗格局及未来药物研发趋势。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周鹏辉教授首先分享了肿瘤免疫治疗百年发展史。他介绍,肿瘤免疫治疗拥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快速发展期集中于近10年,涌现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双免治疗等革命性的肿瘤治疗模式。未来,肿瘤免疫治疗将机遇与挑战并存,建议临床研究者们从肿瘤疫苗、肿瘤抗原、细胞因子、细胞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微环境的调控等方面加深探索,协同提升免疫治疗效果,扩大获益人群。


      在主持人韩泳涛教授引导的“巅峰对话”环节,各位嘉宾针对我国免疫治疗格局和相关药物研发趋势各抒己见。徐瑞华教授表示,目前我国自研免疫治疗药物大多仍属于me-too和me-better行列,真正的创新需要把重心放在早研阶段,积极探索创新靶点,并打通产学研链路,把更多first-in-class科研成果转化至临床应用。期待国内药企尽早实现原始创新,造福患者的同时,让“中国原创”屹立于世界生物药之林。沈琳教授表示,国内免疫治疗的药物研发需要不断开拓思路,要有跳脱常规的勇气,另外,聚焦临床之需不能停留在口头,需要科学家们走到患者中间,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需求,为研发带来启迪,更促进原始创新。黄镜教授表示,在免疫治疗蓬勃发展的当下,针对于各类肿瘤的临床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建议研究者们进一步提升临床研究质量,在研究设计、患者筛选等方面秉持科学、严谨、合理的原则,才能对临床问题的解决更具参考意义。



第二篇章  H空出世 聚焦前沿


     “H空出世 聚焦前沿”章节由李宝生教授张艳桥教授主持,梳理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展望该领域治疗新方向,为患者创造更多可能。


      曹国春教授首先介绍了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他表示:“免疫治疗在消化道肿瘤一线治疗中的应用、胃肠肿瘤的精准治疗和综合治疗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以斯鲁利单抗为代表的创新免疫治疗药物在晚期食管鳞癌、胃癌围手术期、MSI-H型结直肠癌等领域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疗效颇具前景,后续研究成果值得期待。但消化道肿瘤发病原因复杂、异质性较强,部分患者在免疫治疗中获益有限,因此,我们需要继续探索免疫治疗优势人群,聚焦更精准化的治疗方案,助力患者获得更长生存并提高生存质量。”


      在张艳桥教授主持的“高屋建瓴”圆桌探讨环节,各位专家就“免疫联合治疗在消化道肿瘤的临床应用和发展”这一话题做了深入交流。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樊旼教授从食管癌免疫治疗的角度切入,他表示,免疫治疗要根据肿瘤本身的分子分型分期,以及患者身体情况和意愿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制定。目前免疫联合治疗在食管癌治疗领域进步较快,期待后续免疫治疗能与更多疗法形成协同,给食管癌及其他消化道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生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志伟教授简要解读了胃癌的免疫治疗应用,他说,胃癌的异质性非常强,免疫治疗开启了胃癌治疗的新时代,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部分阶段经历了挫折,因此免疫治疗在该领域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期待胃癌的研究者们继续以临床需求为出发点,探究免疫治疗新突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陵君教授聚焦肠癌,她说道,肠癌在消化道里发病率比较高,但因大部分患者为微卫星稳定(MSS)型,对于免疫治疗不太敏感。因此需要考虑免疫治疗与其他治疗模式和药物的联合,并在基于已知的biomarker基础上探索新biomarker,并以治疗组合拳的形式提升疗效。



第三篇章  H空出世 领引前行


     “H空出世 领引前行”章节由梁军教授黄镜教授联合主持,聚焦H药 汉斯状®治疗食管鳞癌的临床研究成果,再探食管癌免疫精准治疗现状和未来发展。


      黄镜教授首先介绍了汉斯状®治疗食管鳞癌ASTRUM-007的研究结果。她表示:“我国是食管癌大国,以食管鳞癌最为常见,且大多数病例在确诊时已为晚期,总体预后相对较差。目前临床对晚期患者主要采用系统治疗(化疗或靶向治疗),但治疗效果有限,复发率和转移率偏高。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在晚期食管鳞癌中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已成为该领域一线及二线治疗的主要选择之一。斯鲁利单抗围绕局晚/转移性食管癌开展了一项III期临床研究(ASTRUM-007)并取得优异结果,该研究基于大样本量的本土人群数据,充分确证了斯鲁利单抗联合顺铂+5-FU一线治疗局部晚期/转移性、PD-L1阳性(CPS≥1)食管鳞癌患者,能够带来PFS、OS的显著获益,且CPS评分越高、获益越大,此方案为该患者群体提供了治疗新选择。此项研究数据也登上Nature Medicine (IF 87.241)、ASCO等国际学术舞台,并得到《CSCO 食管癌诊疗指南(2023版)》等国内多个指南推荐,期待汉斯状®的食管鳞癌适应症早日获批,给患者带来更大临床获益。”


      在黄镜教授主持的“言之有据”讨论环节,各位专家围绕“食管癌免疫精准治疗”这一话题各抒己见。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代恩勇教授表示,目前食管癌以CPS为主要筛选免疫治疗优势人群的标志物,以斯鲁利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药物对CPS≥1疗效显著。而CPS评分低的患者则可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解析治疗标志物和目标,未来还可专注标志物研究、治疗前和治疗后的动态研究等,力争为这类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指导。河南省肿瘤医院李宁教授表示:“食管癌的免疫治疗已打开局面,但对其认知和研究还需进一步加深,鼓励更多研究者参与到免疫微环境、biomarker等领域的研究中,发现更多适合免疫治疗的biomarker,推动更多创新方案和药物的面世,覆盖更广泛的患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邓晓芳教授表示:“以斯鲁利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单抗给食管鳞癌带来了新选择,该适应症的治疗还有更多探索空间,例如精准靶向治疗。虽然目前食管鳞癌领域无靶向治疗获批,其分子分型应用于临床治疗还有一定距离,但目前相应研究的开展还是让研究者们对未来食管鳞癌治疗之路越走越宽充满信心。”



大会总结


      在大会总结中,李进教授说道,今天的大会围绕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也为免疫治疗未来探索方向带来启迪。希望各位研究者在专注免疫治疗研究的同时,拓宽该治疗模式,尝试与细胞治疗等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充分发挥免疫治疗优势并挖掘其更多潜力,为攻破肿瘤难题注入新动力。


      消化道肿瘤是异质性较强的系统性肿瘤,探索该领域患者治愈和生存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复宏汉霖将持续创新,并携手价值链上各相关方,聚焦临床需求,深耕系统的精准治疗与转化研究的治疗体系,助力突破消化道肿瘤治疗瓶颈,推动更广泛的消化道肿瘤患者收获更高质量、更长期的生存!




*文中图片来源于第三方